半年以内期限固定收益类理财业绩下限达标率超九成
2025 年上半年 31 家理财公司合计有 5,905 款(按登记编码核算)封闭式公募产品到期,较 2024 年上半年增长 35.44%。其中,固定收益类、混合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理财分别到期 5,759 只、145 只和 1 只。
分机构来看,兴银理财、中银理财、平安理财和工银理财到期产品数量位列前四,2025 年上半年到期产品数量超 300 只。
分投资周期来看,6 — 12 个月期限到期产品数量最多,达 2,074 只,占比 35.1%;其次为 3 — 6 个月期限产品,有 1,814 只到期,占比 30.7%;1 — 2 年期限的到期产品有 1,378 只,占比 23.3%;其余投资周期到期产品数量占比不足 10%。
人民币固定收益类封闭式理财到期年化收益率跌破 3%
由于固定数值报价型产品和区间报价型产品数量较多,课题组主要对上述两类产品的达标率和到期收益水平进行分析。在剔除了因信息披露不达标导致无法计算到期年化收益率的样本后,课题组以 5,587 只(按登记编码核算)到期产品为样本进一步分析。
在 5,587 只到期产品中,固定收益类、混合类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分别有 5,446 只、140 只和 1 只。到期产品综合业绩基准中枢达标率为 49.4%,业绩基准下限达标率为 82.46%。
2025 年上半年到期的封闭式固定收益类公募产品业绩下限达标率为 83.88%,业绩中枢达标率为 50.02%。分期限看,6 个月以内期限产品业绩下限达标率在 90% 以上,3 — 6 个月期限产品业绩下限达标率最高,为 93.91%,其次为 1 — 3 个月期限产品,业绩下限达标率为 91.44%。6 — 12 个月期限产品达标率低于 90%,为 87.71%。
因静态利率处于较低位置,且上半年股市有一定投资机会,债市表现一般,固定收益类长期限产品所受影响较大,2 年以上期限产品达标率较为惨淡,2 — 3 年期限和 3 年以上期限封闭式产品业绩下限达标率分别为 28.17% 和 6.67%。
固定收益类理财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为 3.09%。分期限看,1 — 2 年期限产品平均收益率最高,算术平均净值增长率为 3.42%;其次为 3 年以上期限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为 3.38%;此外,6 — 12 个月期限产品算术平均净值增长率为 3.23%。从性价比角度看,6 — 12 个月期限固定收益类产品性价比较高。
因无风险利率较高,主投美元存款的短期限美元理财推高了固定收益类理财的到期收益率。剔除外币理财后,人民币封闭式固定收益类公募产品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为 2.92%。
混合类产品业绩下限达标率为 27.14%,业绩中枢达标率为 25%。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产品达标率相对较高,在 80% 及以上,不过样本总量较少,数值仅供参考。而 2 — 3 年期限产品和 3 年以上期限产品,由于产品期限较长,难以通过股市的阶段性行情彻底扭转整体收益,导致业绩下限达标率较低。
混合类理财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为 2.14%,跑输固定收益类产品。6 — 12 个月期限产品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最高,为 3.08%。其次为 1 — 2 年期限和 3 — 6 个月期限产品,到期年化收益率均值分别为 2.88% 和 2.68%。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封闭式公募理财到期数量较少,仅有 1 只产品达到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该产品未触发敲出事件,对应的业绩比较基准偏低,产品实际收益率并不高。
从机构情况看,理财公司整体达标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收益能力与客户预期管理能力。在 5,446 只封闭式到期固定收益类公募产品(按登记编码核算)中,渤银理财、高盛工银理财、广银理财和法巴农银理财到期封闭式固定收益类公募产品实现 100% 业绩下限达标。此外,还有 17 家机构 2025 年上半年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达标率也在 80% 及以上。建信理财、青银理财和汇华理财业绩基准下限达标率不足 60%。
固定收益类封闭式产品到期达标率不佳的机构,部分与静态利率下降过快,产品"定价"略高有关。近年来权益市场表现一般,虽然" 9 · 24 行情"后权益市场表现出一定机遇,但对剩余期限较短的含权益产品而言业绩追赶难度较大,该类固定收益类产品到期数量较多的机构达标情况较差。
线上股票配资门户网,股票的配资,网上实盘合法配资平台公布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